![]() |
楼主(阅:13944/回:3)《凌天传说》里出现的的诗歌《凌天传说》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一部异界征战网络小说,作者是风凌天下。主要讲述了凌天遭受家族倾轧陷害,与仇人同归于尽。机缘巧合之下,却转生到了异世界,纨绔公子,纵横异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究成为一段传奇,一个永恒的传说的故事。而穿越到异世的武学天才凌天,以其超卓的武功,绝世的智慧,在异世里不仅只手舞风云,左右逢源,更是文武双绝、威动天下、倾倒无数绝色少女的芳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源于作者在小说恰到好处地引用了精妙的诗歌,突出并丰满了主角的形象。本贴便从该小说中摘录部分诗歌并搜罗出其赏析,供大家欣赏。 |
|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该句出现在《凌天传说》的第二部 凌天公子 第十三章 - ~神来之笔~一节中,其时凌天与玉冰颜初次 ![]()
《彦冲画柳燕》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叶相形容。 笔端造化真如此,真宰应嗔被驱使。 君不见昔年三月春风时, 杨柳方荣彦冲死,寿不若图中双燕子。 诗中提到的《柳燕图》轴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藏于上海博物馆。该画作又名《桃柳双燕图》。见图所示。 以下是名家张永芳对该诗的赏析: 诗的后五句惋惜画家的早逝。全诗咏写柳燕图,前四句侧重写柳,显示画家的才情;后五句侧重写燕,喻写画家的短命。画家的去世,本是病夭,诗中却说成是由于天公的妒嫉。“笔端造化真如此,真宰应嗔被驱使”,承上启下,既突出了画家才情之巧,又刻画出天公的妒意,暗点画家的死因。“真宰”,主宰世界的上苍真神。友人的死本是极哀苦之事,将友人之死看作触天公之忌,则使怀友的哀伤稍得慰籍,并对友人的才情作了进一步的推许。引起“主宰”的嗔怒而死,岂不比寻常的去世浪漫得多,动人得多?尽管如此,丧友的悲苦仍难以压抑,后几句便慨叹友人死在春风三月时,寿命竟比飞燕还短。一推之后又一挽,点明不平凡的死也不能令人平抑愤懑,造物的不公委实令人心痛。即或“真宰”不怀妒嫉,但不赐才人长寿,岂不也引人不平?可叹世上的事难得完满,有寿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未必有寿,天公何以如此不仁,不肯令人世多一些美满呢?的确令人怅叹。诗虽收束了,诗人的心潮却并未平复,而且引得读者也泛起感情的波澜,在品味人生与造化的神奇与复杂。人寿有尽,辞世者能活在友人的心中,也算是寿命的延伸吧。人生果能得到知己,岂独生前满足而已;知己又何必生于同时,才人的作品能勾起后人的怀想,不也是生命的延续吗? 诗人与画家相知极深,相知的纽带正在于画家的作品。诗人有多首诗作悼念亡友,而且都与画幅相关,除本篇外,另如《典衣买彦冲画一幅赋诗解嘲》、《彦冲画两雁为稚苹所藏邀余题诗》等,莫不如此。在这种深深的哀伤中,实也有自挽之间,犹言友人虽然去世,他的作品还能被我所赏爱;自己百年之后,是否也有如此幸运呢?他临终遗言,谓碑碣应刻“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仅想以诗名传后,除有对生平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外,主要是想凭诗为与后人结为隔代知己。这种心理,文学艺术家多有之,苟有知我者,穷达何由挂怀,寿命长短又何必计较呢?惟其不敢肯定后世定有知己,这才在心中有所郁闷,对友人的早夭格外伤感。读此诗,诗人的追悼怀念之情,不仅令人想到他与画家的友谊,也能引发读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
|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该诗句出现在《凌天传说》的第二部 凌天公子 第十四章 - ~泪梦红尘~一节中,仍然是凌玉二人初次相遇的情景,玉冰颜受教了凌天卓绝的作画技艺和深邃的作画见解后,要求他题诗于画作上,以进一步试探凌天的才华。凌天便信口拈来这一段:“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瞬时间便勾起了玉冰颜内心里对自己身世的哀叹,觉得自己心湖中泛起了滔天巨浪,一时间竟痴痴呆立着,凌天接下来说的什么却没有听进去了。 这一段诗句出自于宋代诗词天才苏轼的手笔,全诗是这样子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这是一首送别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苏辙原作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该诗句出现在《凌天传说》的第二部 凌天公子 第十四章 - ~泪梦红尘~一节中,玉冰颜与凌天初次相遇于承天皇宫,凌天初次展现才华,应玉冰颜的要求,题该诗句于画作之上。这首诗出自唐代贺知章,全诗是这样子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 该诗题名为《咏柳》,又名《柳枝词》。意译成现代文是这样子的: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古诗文网里是这么赏析的: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又有网友赏评为: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绍兴)。 |
3/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