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阅:2195/回:0)内猪有外忧:中国20年难治猪周期被洋猪攻破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猪周期”横亘中国生猪产业链20年,但到现在,20年难解的“猪周期”受到史上最高进口量的“洋猪肉”挑战。
国内生猪产量与消费量
猪肉进口量 【相关报道】 中国正遭遇“洋猪肉”挑战 美国生猪只卖2.5元/斤 “猪周期”横亘中国生猪产业链20年,但到现在,20年难解的“猪周期”受到史上最高进口量的“洋猪肉”挑战。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猪肉供给的形式可谓是‘内猪有外忧’,‘外忧’是指猪肉进口量猛增,对国内生猪价格带来一定冲击,‘内猪’则是指猪周期变形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并创新高,但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一看猪价上涨了大家便疯狂增加生猪存栏的情况。” 对进口猪肉给猪周期带来的变化,业内也存在不同探讨。有支持意见认为,原有猪周期导致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甚至形成错配,并带来社会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适度放开进口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让更多“裸泳”的散户逐渐退出市场,让养殖行业更趋集约化经营;不过也有反对意见表示,一旦低价外国猪肉大量进入,势必挤垮很多养殖户,由此与之相关的种猪、饲料、售料、疫苗、屠宰等产业链上下游也会陷入困境,并缩减产能,关门退出的企业会大幅增加。 根据目前中国对进口猪肉的相关规定,国外企业需获得中国相关批准许可后才能向中国出口猪肉。今年9月,进口猪肉军团再添一员:西班牙又有5家企业得到中国批准,可以向中国出口猪肉。 而中国猪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美国,更在今年摩拳擦掌上马生猪产能。在国内生猪养殖业分析人士看来,中国生猪将面临来自全球供应商的严峻挑战。 “洋猪肉”围城,“猪周期”变革在即。冯永辉认为,猪肉进口量猛增与猪周期的变形互相影响、互为诱因。 “猪周期”生变 在最近的一轮猪价波动里,“猪周期”的变形表现得异常明显。 通常意义上完整的“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阶段。一般情况下,猪周期轨迹是:肉价上涨-散户挤入-养殖规模扩大-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散户退出-规模缩小-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过去一般3年左右有一个轮回。 根据冯永辉的研究,从2013~2015年长达3年的猪价超强亏损期后,“猪周期”开始变形了。“从2003年开始,涵盖一个涨跌周期的完整猪周期时间分别是3年、4年、5年,明显看出从2013年持续到2015年的3年亏损期,养殖散户大量退出,已经使猪周期发生了变化。”冯永辉表示,“变化的表现就是猪周期正在拉长,同时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正邦科技董事长程凡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猪养殖行业的参与群体数量在减少,从今年1~9月份南方母猪的存栏数量上看,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表明赚钱时大家反而不养猪。” 究其原因,程凡贵认为,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了限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散养户而言,做这一行赚到的钱跟期望值还有落差——前几年,他们养猪一年能赚两三万元就非常开心了,但现在可能希望赚四五万元甚至六七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养殖户不愿再从事这一行业。 农业部猪肉市场分析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周期持续时间拉长成为“猪周期”生变的首要特点。“从2009年6月猪价触底回升开始,到2014年4月达到价格低点结束,上一轮猪周期持续了59个月,相比较之前的36个月周期而言,明显拉长。其次,中等规模以上养殖比重显著提高,由以散户养殖为主向以规模化养殖为主转变,从理论上看,猪周期越长,散户退出的比例就越大。” “猪价从去年下半年起飞,并在今年五六月份达到最高值,但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生猪存栏数据,今年的蹊跷之处在于: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一看猪价涨了大家便疯狂增加生猪存栏,也就是说,‘猪周期’开始变形了,猪周期的超高盈利出现后并未带动产能的疯狂扩张。”冯永辉告诉记者,“变形原因一是此前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近3年的深度亏损期让很多散户出局或者元气大伤,二是中国的生猪规模化势头发展迅速,三是进口猪肉迅猛围城,也冲击了国内生猪市场。” 伴随着“猪周期”逐渐拉长,巨量进口猪肉进一步加剧了“猪周期”的调整力度。 “今年五六月份,大批进口猪肉到港,直接进入加工环节,而加工环节也是我们的大客户,由于进口猪肉的廉价竞争,我们几十种产品不得不平均每吨下调3000到4000元钱,才能卖得出去。”临沂河东天龙畜禽屠宰加工厂负责人刘峻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此对应的是,我们不得不压低对养殖户的收购价,否则我们高价收到手里的肉也是不好卖出去的。”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师马文峰分析称,“进口猪肉激增是导致我国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前9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占到了国内产量的3.46%,进口量基本弥补国内猪肉产量的下降数值。在这种态势下,全年的猪肉进口可能达到接近200万吨,进口猪肉占到国内生产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会对国内生猪养殖产生冲击。” “进口猪肉如何影响我们的猪周期呢?比如本来我们存在上百万吨的缺口,在当前散户退出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养殖,市场会进行供求及价格的调节,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发展,舒缓‘猪周期’。”冯永辉表示,“而如果一年涌进来近200万吨进口猪肉,会迅速缩短供需缺口带动国内产能扩张的时间,也就是说国内养猪企业看到猪价上涨还没能来得及扩大规模增加产能,进口猪肉已将供需缺口填补,国产猪所占市场份额将逐渐减少,而进口猪肉所占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环保严令之下,生猪供给格局也在悄然影响“猪周期”。于2014年1月开始生效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性文件,随后农业部重点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而“南方水网地区”共涵盖11个省市,其生猪产能约占全国的1/3。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共调减生猪存栏1600万头。 朱增勇表示,“受环保政策影响,生猪产销区域变化格局更加明显,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生猪产能下降,而华北、东北地区等主产区生猪供应优势越来越明显。而随着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养殖场建设改造费用也将明显增加。” 业内激辩生猪进口 倾向于用产业链逻辑思考进口猪肉冲击的冯永辉,对生猪产业是否会遭受廉价进口猪肉的冲击十分警惕。 他认为,“当前中国生猪产业令人担忧的现状在于,中国的养殖业产能占全球50%,但养猪成本却大大高于国外,去年美、德、巴西、越南的成本价只相当于人民币4.0~4.5元/斤,而我国的成本价是6.0~ 6.5元/斤,一度还达到7.0~7.5元/斤。国内养殖成本这么高,一旦低价的外国猪肉大量进入,势必在中国的生猪产业链还没完成升级的时候,便挤垮很多养殖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养殖户倒了,那么与之相关的种猪、饲料、售料、疫苗、屠宰等产业链上下游也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并开始大幅缩减产能,关门退出的企业会大幅增加。”冯永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猪价大跌的周期里,从2014年到现在,全国饲料企业倒闭了上千家,这就是因为养猪行业亏损太严重了,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卖不出去所致。” 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饲料企业数量分别为10858、10113家,2014年下降至7000余家,到了2015年又下降1000家,降至了6000家左右。 在行业的“警惕者”眼里,我国生猪养殖是否会因进口猪肉冲击而出现困境的关键在于未来3年。冯永辉说,“一旦国门打开,未来3年猪肉进口量会急剧增加,甚至可能突破300万吨,相当于进口4500万头猪,这一数量在国内养猪省份里排第五名左右,相当于中国多出一个养猪大省。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非常大。既要降低这个行业的风险,也要降低这个行业的成本,未来3年是个关键期。” 而在另一方看来,低价洋猪肉的巨量进口并没有严重到导致猪肉陷入大的困境,他们的观点更倾向于用现实数据说话。 “目前来看,进口猪肉量并没有大到足以冲垮国内生猪产业链的地步,并且这一条产业链上有这么多赖以为生的人,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如果真的进口量大到影响产业链的地步,政府一定会有所干预。”国泰君安农业分析师王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者说,在全球布局的巨头,也并非全部要把国外生猪进口进来,比如布局美国的企业,实际上它收购的企业相当大一个业务是在美国运营,进入国际市场,并且美国生猪养殖允许使用瘦肉精,其市场上一半的猪肉有瘦肉精,而中国允许进入的是没有瘦肉精的猪肉。” 不过,变数并非不存在。 王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变数还是有的,比如说当前南方水网地区对于生猪养殖业较为严格的环保限令,这足以对我国三分之一的生猪产能产生影响。”他认为,如果进口猪肉在国内放开的尺度加大,那冲击还是存在的。 |